王丹青入选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
2025-09-25


2025年9月22日上午

2025 科技青年论坛

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

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

发布仪式上

新一届入选者名单正式揭晓


上海市入选5人,复旦大学入选3人

其中,未来信息创新学院

王丹青老师成功入选,祝贺!


图片

2025 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人亚太区入选者



图片

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


她实现了对纳米激光器的全新设计,为生物成像和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


王丹青的研究贯穿纳米材料、光子学和量子系统三大领域。


她在纳米激光器研究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通过多尺度超晶格结构设计,率先在单一器件中实现多模激光的颜色可控输出,为多色生物成像和多路光通信提供了新方案;受自然启发开发的机械可调谐柔性纳米激光器,为未来柔性显示与可穿戴传感奠定基础;她与合作者研制的超低阈值、高稳定性的上转换纳米激光,更是将纳米激光的应用拓展至体内成像和量子传感领域。


与此同时,她开辟了近零介电常数(ENZ)光学新方向,率先提出将“超导邻近效应”类比引入光学体系,利用透明氧化物半导体实现对 ENZ 材料性质的精准操控。她证明了 ENZ 薄膜可作为低损耗、抗缺陷的光学包层,并发现了超长程光学耦合现象,为解决光子集成芯片中的串扰与损耗难题,以及发展新型量子模拟平台提供了全新思路。


凭借这些创新性贡献,王丹青正引领大规模纳米光子学平台的构建,为下一代集成光子学与量子工程开辟新路径。



图片
图片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评选

早在 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就启动了“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评选,每年从多个维度寻找专注于新兴科技创新,并有望通过技术的落地来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2014 年,TR35 首次按下了在亚太地区的评选启动键。截至 2024 年,共完成 11 届发布,220 位入选者脱颖而出。整体来看,TR35 亚太区评选启动至今,位于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入选人数最多,以 82 人的数量持续领跑;新加坡以 76 人紧随其后;此外也有入选者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

\ | /


科技创新、青年有为

祝贺王丹青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