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初心不改来时路 展未来勇担使命再出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信息学科前沿论坛暨建院20周年纪念仪式
2020-12-20

二十载初心不改来时路 展未来勇担使命再出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信息学科前沿论坛

暨建院20周年纪念仪式

 

      2020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科前沿论坛暨建院20周年纪念仪式在江湾校区二号交叉科研楼E1006报告厅举行。

前沿论坛设主论坛和学科分论坛,邀请了王威琪院士、金亚秋院士、褚君浩院士、余少华院士等近30位专家学者,联袂奉上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明,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闫华,院长迟楠,原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朱建艺、汪源源(现任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原信息学院院长陈良尧,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翌、陈睿,副院长赵海斌、詹义强、徐丰、王益新,院长助理陈涛、张万路出席论坛,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主论坛由信息学院院长迟楠主持。

在开场播放的建院20周年短片中,学院邀请了部分历任党政领导及教师代表回忆了与学院相关的往事,并对学院送上了诚挚的祝福。

 周亚明代表学校向信息学院建院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了信息学院20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绩以及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信息学院的未来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学院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始终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始终秉持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借助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契机,全面梳理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系统整合学院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发展,加快新工科建设步伐,促进产学研转化,推动学院实现新的质的飞跃。

随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以“往事并非如烟,当今也很精彩”为主题作报告。他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对学院再上征程、建立新功提出了期待。

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研究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以“未来空间电磁信息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题,系统阐述了空间电磁信息技术的战略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我国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对未来空间电磁信息的新理论发展提出了建议。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带来题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光电科学与技术”的报告。他指出,智能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总趋势,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光电科学与技术已经应用到诸多领域,并在新需求的驱动下向着更深、更新的层面发展。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师生作了题为“信息与通信学科发展中十个特征与七个问题”的主题报告。他描述了5G新基建通信的十大技术特征和6G技术发展趋势和网络性能趋势,指出网络与通信领域面临着来自网络架构、服务质量、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基本挑战,并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将来需要解决的七个“技术墙”问题。

下午,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四个学科分论坛分别在江湾校区二号交叉科研楼各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相应学科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开阔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活力,也将推动信息学院各学科的发展,为信息学院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方法。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于2000年5月27日,2020年是信息学院建院20周年。学院目前下设四系二中心,分别是电子工程系、光科学与工程系、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微纳系统中心及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发展至今,信息学院已成为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领域的宽泛、理工多学科的交叉和资源的优化组合,也使学院成为国家电子信息技术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2020年,在信息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学院整体搬迁到江湾校区二号交叉科研楼。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紧抓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发展的新契机,戮力同心,奋楫笃行,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开创新天地,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学院这一宏伟目标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