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光学科学与工程系糜岚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无标记自体荧光成像和光谱学方法检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通过研究未染色组织样品中的代谢辅酶的自体荧光,监测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水平变化,将代谢微环境的改变用作癌症检测。
该研究团队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张庆华教授领导的团队合作,利用无标记自体荧光光谱技术检测了100多份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的组织样本。将荧光光谱结果与术后病理标准诊断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对宫颈癌/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1%。另外,传统染色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过程需要大约一周,而这种方法大约需要2分钟,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上述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Biophotonics 2018;11(5):e201700245. doi: 10.1002/jbio.201700245.
图1. 一个癌前病变CINIII的患者,两个不同部位的切片组织形态表现出差异,A为尚未病变,B为病变。C和D展现出一致的光谱特性,意味着这种方法更敏感。
“这种方法除了与传统病理分析保持高度一致性外,我们还发现它对仅有微小病变区域的患者非常敏感。”糜岚介绍说,“传统的病理为了减少宫颈病变漏诊,不得不对一些患者的取样点增加到十几个,通过观察细胞结构形态来诊断,这个工作量很大也很耗时。我们的方法对癌变患者体内尚未发展到形态异常的样本,也能探测到新陈代谢异常。这意味着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病理标准诊断更敏感,不需多点取样,可能更早期地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二大最常见的女性癌症,早期诊断可以大大改善治疗效果。因此,该团队希望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复杂的样品处理工作,并更早更快地检测出异常病变。
这部分工作获得了Biophotonics.World的特邀报道。https://www.biophotonics.world/magazine/article/619/label-free-techniques-for-early-detection-of-cancer
(部分团队成员照片,从左至右分别是糜岚、马炯、景越悦和王欣怡)
原则上,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癌症诊断。该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桂芳团队密切合作,利用荧光寿命显微成像技术在肺癌手术切缘判断上也获得了可喜的结果 (BBA Clin.,8: 7–13. doi: 10.1016/j.bbacli.2017.04.002)。
图2.一个肺癌患者肿瘤交界区域的荧光寿命显微成像。
未来,该团队打算将微型内窥镜与这种无标记自体荧光光谱法结合,用于非侵入性筛查的临床应用。
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11574056, 61575046, 31500599, 61505032)和上海市启明星项目(16QA1400400)等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