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学科发展、凝心聚力、不忘初心
2017-10-26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之际,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梳理总结五年来的发展变化,为下一步结合国家学科布局和重大需求,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发展前沿学科方向奠定基础。

2012年以来,信息学院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担当精神。学院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创新的浓厚氛围,学院党委每年举办两次党建研讨会、两次辅导报告会,以“为人、为师、为学”为主题,提高党支部创新活力。学院胜利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全面总结学院党建工作,学院党委、工会、妇女委员会顺利换届。学院党委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纪念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特色活动。学院院部教职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案例作为我校唯一教工党支部荣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2012年度最佳组织生活案例;电子工程系党支部荣获上海市教卫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光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荣获复旦大学先进文明班组。郭翌荣获复旦大学十佳基层党支部书记;陈良尧、曾晓洋教授荣获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信息学院院部以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抓手,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学院进一步建章立制实行制度化管理,梳理修订学院各项规章制度43项,其中修订12项,废止7项,新制定3项。

信息学院坚持海纳百川的精神,在学科发展和转型的基础上,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布局,继续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学院大力加强学术团队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各学科方向的人力资源配置;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抓手,通过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引进人才29人,大大加强了学院的人才力量。余建军、他得安、李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赵海斌、张宗芝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赵海斌、张宗芝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昕、李翔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迟楠获上海市十大IT新锐称号。

信息学院贯彻学校“文、理、医、工”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把握工程技术学科发展的新机遇,建立和夯实一批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评估,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上海市科委评估,先进照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揭牌成立。学院以新理念引领新战略,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发展目标,立足岗位,主动谋划,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采用学院师生“走出去”、将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请进来”的办法,继续探索和落实与国家重点单位的合作项目,对接课题,强强联合,将科研合作落实到实处。学院已与航天八院、中电科51所、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了复旦大学-图尔库大学-北京大学食品质量安全合作协议。学院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和重庆等六大城市成功举办“中国光明行——先进照明技术论坛”巡回报告,对外发布11项重要科技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

信息学院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从2012年3000多万逐步增加到2016年4500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共计113项,各类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资助逐年增多,稳步提升,其中金亚秋、陈良尧、徐雷、他得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资助,余建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联合合作项目资助,李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

信息学院科研硕果累累。金亚秋院士荣获IEEE  GRSS杰出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功臣;金亚秋院士团队和李翔(第二单位)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徐敏团队“高性能红外/毫米波双模保型整流罩制程技术与应用”、他得安团队“骨骼系统超声诊断的新方法、仪器及应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木清团队“LED隧道照明系统技术”、孙耀杰团队“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并网关键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汪源源团队“医学超声信息处理方法医学超声信息处理方法”、顾晓东团队“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等智能方法的信号处理及仿生建模”、余建军团队“宽带光纤无线融合网络”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葛爱明“高品质大功率LED路灯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和“高效集成大功率LED汽车前照灯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两项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邬小玫团队“体外自动除颤器”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张善端团队“十千瓦级大功率紫外LED光固化系统”荣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特等奖;张善端团队的光纤拉丝塔用高效紫外LED光固化系统、迟楠团队的无线光通信技术Lifi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创新银奖。迟楠、李翔、仇志军与刘冉、王松有与张荣君发表4篇高被引论文;余建军、陆明、陈良尧、赵海斌、张浩、杨国敏等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有影响力刊物上。干福熹、徐雷等的专著《光子学玻璃及应用》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刘木清《LED及应用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图书一等奖。干福熹院士编撰出版Data  storage at the Nanoscale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光学、光子学玻璃及其应用》、《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光子学发展史》(中、英文版)《中国古代玻璃科学技术发展史》、《无悔的选择—干福熹口述史》、Recent   Advance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Ancient Glass and  Glaze、《中国古代玉石和玉器的科学研究》8本著作;金亚秋院士、徐丰研究员出版新专著Plolarimetric Scattering and SAR  Information Retrieval;周太明教授编撰出版《照明设计——从传统光源到LED》等专著。

信息学院秉承拓展国际视野,召开国际鉴评会,邀请国际顶级专家对学院学科建设和未来学科规划进行评估;学院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并着力培养工程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对外影响力;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图尔库大学签署的国际硕士双学位框架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并成功运行,留学生申请及录取人数持续增长,该项目已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信息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核心,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信息大类本科教学改革和拔尖人才培养迈出了重要一步。学院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延续设立“SCSK”、“华为”、“海洋王”、“豪尔赛照明”和“林洋照明”等奖学金。学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重要单位签署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科学研究合作协议,近百名本科生、研究生到该院参观实习。学院建立的复旦大学---上海科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获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实践基地。

信息学院坚持“学生为本、合力育人”,加强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和优良学风建设,以“青春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班团建设活动。鼓励和支持挑战杯、“望道计划”、“莙政项目”等“科创”比赛、科研项目,承担复旦大学“曦源科创”项目学院层面工作,为热衷于科研、“科创”的同学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学生工作荣获复旦大学优秀集体18个、优秀党支部4个、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4项、十佳辅导员5人、复旦大学辅导员特色风采奖3人、复旦大学“一二·九”歌会铜奖等。陈良尧荣获复旦大学心目中的好导师,王松有荣获毕业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光科系研究生王梦妍、徐卓器获得“华为杯”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电工系研究生连续荣获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水中机器人比赛的奖励;邹宁等同学的论文“电大目标电磁散射问题的快速数值路径变换算法研究”获2016年全国电磁散射和逆散射会议优秀论文奖;高正祺同学获上海市大学生先进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施若画获得“理想杯”大学生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建模大赛一等奖;李浩然等同学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机械电子类一等奖;研究生余北、王振宇、陈迟晓、顾蔚如获2012年度上海市“科创杯”发明创新一等奖;博士生马金贵获2012年度“王大珩光学奖”;彭博、李怡卿被评为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等。

信息学院的工青妇工作成绩卓著,学院工会获上海市工会“教育先锋”、上海市教育系统“模范教工小家”、“复旦大学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复旦大学健走活动“优秀团队奖”;金亚秋院士领导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上海市先进集体;学院妇委会获复旦大学优秀妇女组织奖,固态照明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通信系泛媒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中心获复旦大学三八先进集体,院部获复旦大学巾帼文明岗。林燕丹获第九届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迟楠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学院退管分会获上海市高校系统项目特色奖、上海市高校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复旦大学文化特色二等奖等。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信息学院将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并以此为指导,积极谋划学院未来,以建设国际一流信息学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奋发努力、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为学院在新时代的发展谱写新的华章。

转自复旦大学19大专题网:http://19da.fudan.edu.cn/dd/08/c13194a122120/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