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06 | 陈良尧:风雨三十载,无悔育人路
2017-09-05

师说06 | 陈良尧:风雨三十载,无悔育人路

2017-09-05 复旦大学

 

在复旦任教近三十年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良尧始终坚守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复旦。他坚持以振兴国家科研实力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既富有科研能力,又兼有社会责任心的优秀学生。

 


 

 

育人理念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传播科学知识。

服务于未来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位务实而创新的学者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仍然在拼命追赶着摩尔定律,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新的发明不断涌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坚持做科研是不容易的。陈良尧紧跟科学前沿,不断创新,用一个个突破影响着学界。他兼具老一辈学者的严谨作风和新一代学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

 

陈良尧的务实和创新首先体现他的课堂上。《固体的光学性质》是一门同时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多年来一直由陈良尧亲自授课。这一门课程每年课堂内上座率都很高,几乎是全系专业课中同一课堂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不仅有来自本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很多外系学生前来聆听。

 

陈良尧的讲课方式很有特色,他会将电脑连上投影仪,但不直接播放PPT课件,而是用手写笔带领同学们一起从零开始推导公式,这是古典板书和新多媒体的有机结合,既不会像课件教学那样缺少学生参与,又帮助同学们梳理了知识脉络。

在传授原定的课程内容之外,陈良尧也会向研究生们介绍一些前沿领域的光学新仪器和新材料作为补充。对光学仪器颇有研究的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光学仪器发展的最前沿。光探测器是光谱分辨仪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光探测器的性能决定了光谱仪器性能的极限。以前常采用CCD或半导体探测器作为信号探测元件,但随着CMOS的迅猛发展,陈良尧鼓励同学们积极适应,向研究生们推荐用CMOS探测器改进设计。在与陈良尧的交流和启发中,同学们能经常体会到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涌现出新的想法。

 

陈良尧的务实和创新也反映在科研上,他所研制的仪器和材料,都填补了相应领域的空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陈良尧主导研发的多光栅二维折叠光谱技术,在当前已趋成熟的光谱分辨领域中,突破性地实现了原理和方法的创新。该技术运用多光栅阵列结构对成像光谱进行高密度折叠,同时实现了高分辨率、宽光谱范围、高精度、高响应速度等优点,在光谱研究领域中可以获得广泛应用,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一致赞誉,更被专家们称赞“将会成为现代光谱仪设计中一个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中国设计的典范”。这一创新成果还作为复旦大学4项优秀基金成果之一入选了200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优秀成果选篇(五)》[科学出版社(2012)]。

 

在国际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和器件研究领域,共有6种重要结构获得研究和重视,其中之一便是陈良尧带领课题组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多层金属/介质膜结构,属于能源领域的原创贡献。而上海市的第一个Email服务系统正是由陈良尧建立,至今还在上海的一些高校和科学院系统中使用。

 

在生活方面,陈良尧也是一个富有远见、爱动手、爱创新的人。近年来,雾霾问题越发凸显,陈良尧早在上个世纪末所设计和实装的房屋通风系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该系统成本低,结构简单,净化效率高,是针对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有媒体、企业和个人前来向他请教,陈良尧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把创意回馈给社会,不图回报。

 

 

一位以学生为本的老师

陈良尧是一位视学生如子女的好老师。他曾经在博客中写道:“现在轮到自己做老师,有了一群自己喜欢的学生。说是喜欢,是与喜爱自己孩子的心情相比。飘逸在学生们脸上那纯洁灿烂的笑容,映照出社会的未来与希望。”真心爱着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是陈良尧始终坚持的。

 

2015年,陈良尧经过长期积累和精心准备,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申请成功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主持装修学生办公室和实验室,给学生们改善工作环境和实验环境。整个装修项目由陈良尧亲自主导,房间规划也由他亲自设计,彩钢板替代了斑驳的墙壁,全新的办公隔间替代了陈旧的桌椅,每个房间不仅安装了独立的净水系统,还都配置了他自己设计的房间通风系统,显著地改善了实验室师生的工作环境。在装修中,大到网络系统的排布,小到一个端口的高低,陈良尧无不亲自过问。网络端口的配置和旧文件柜的整理则全部交由研究生们独立完成,在这过程中,陈良尧也不忘引导学生动手和思考,如何在大工程中注意细节,如何与工人沟通。陈良尧的认真、细致和严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访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新环境,没有不称赞的。整个实验室改造工程,饱含着他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心。

 

以前,国内外院校里有很多加工车间,研究生们可以进到车间里亲手设计和加工制作科研上需要的一些关键而非标准零件,零距离实现构想,这一便利条件给陈良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复旦大学的加工车间只剩下了很小的规模,设备也早已过时,甚至很多师生并不知道校内加工车间的存在,所需器件往往直接从商用零件公司购买,费时费力,有时候买回来的零件还不符合要求。

 

陈良尧看在眼里,特地在实验楼购置了先进的数控机床,把新时代的加工方式带到了同学们面前。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他经常向大家科普数控机床工作模式,鼓励同学们亲自尝试数控加工。为了更好更快的让学生们正确操控新购的数控机床设备,他还专门送两位研究生到国内最好的相关单位学习培训。

 

作为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陈良尧尽心尽力,学生的事情在他心中永远占据着主要位置。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做实验。对于学生的疑问,他会花上很长时间耐心解答。

 

陈良尧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很长,除去在校和出差的时间,下班后和节假日,他也会用来工作。据学生们回忆,陈良尧在邯郸校区附近居住时,每天都是他第一个到实验室,晚上在保安师傅的催促下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从未完整度过一个周末和节假日。在他的年度考核表中,清楚地表明他每天高强度地工作14个小时以上。

 

学生们的邮箱里时常会有时间标注为晚上和周末的信件,那是陈良尧白天来不及审阅,只能挤出休息时间来处理后的回复。对于学生们提交上来的论文,陈良尧都会亲自修改多遍,大到文章的写作结构问题,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都会被他找出来修改好。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要有良好的文章写作能力,这是陈良尧对学生们的要求。他本人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时刻督促同学们磨炼自己。

 

以学生为本,心系学生冷暖,为学生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直是陈良尧的信念。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园丁

年逾六旬的陈良尧与研究生们相处非常融洽,既没有学术“大牛”的架子,也没有交流代沟。他总是温文尔雅,虚怀若谷,循循善诱,学生们总能在陈良尧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关切之心。

 

陈良尧任教近三十年,很多学生早已毕业奔赴各地的工作岗位,却都还跟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时会抽空回母校拜访老师,有时则遥寄讯息与老师分享人生的喜悦,陈良尧则回复以长者的人生经验。

 

在陈良尧的指导下,已有53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聆听过他课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更是数不胜数。他们中有公务员,有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还有好几位成为了的人民教师。他们的选择和成功得益于陈良尧的培养和教导。

 

提起陈良尧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有一位老师至今还记得他刚刚留校工作的时候,还没有适应自己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穿衣等同研究生没有差别。陈良尧和蔼提醒:“你现在不一样了,已经是复旦大学教师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穿衣仪表。”很多学生即使毕业之后也能再次聆听陈良尧的教诲并从中受益。

 

几十年来,陈良尧指导研究生搭建了多套精密实验设备,为学生在深刻理解偏振光学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精密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训练机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还经常教导学生们国家工业在精密加工和制造方面还比较落后的现状,鼓励学生们为之奋斗。这些科学素养和服务国家科技进步的意识培养深刻地影响着组里的年轻人,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并有机会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光学领域进一步探索,力争为我们国家的精密光谱等研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陈良尧仍然在坚守科研第一线的同时,坚持亲自指导学生,直至他们顺利毕业。学生们都感觉到,每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那段时间是老师最开心的时候,尤其是参加他学生的学生毕业论文答辩。陈良尧在严谨地指出论文中的学术问题之余,总要给学生们一些鼓励,言辞中都是厚厚的慈爱和满满的期待。

 

看着从自己组内毕业的学生跨出校门,新的学生走进复旦大学,陈良尧也会回忆起自己求学的岁月,他在博客中写道:“在与老师相处的那些日子里,学生们何尝不想探知老师成功的秘密,但自愧已无望超过自己的老师,却指望学生们一定要超过自己。这并非说要他们都去当老师,毕竟这是一桩起早摸黑的苦差事,而是说在不同的岗位上,仍需十分勤奋,将依靠自己诚实和不断追求完美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份无愧于老师们辛勤培养和教育的贡献,这才是潜于老师心灵深处最大的满足和希望。”

 

从教三十年来,陈良尧孜孜不倦,以身作则,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学生的学生也多学有所成,从各自高校起飞远航,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许这就是对一颗赤诚育人之心最好的回报。

 

 

陈良尧教授如是说

研究生多半会有较独立的思维个性,在充分尊重他们多方位意愿的同时,需兼容而不是对可能显露出不同特点的研究生有额外的选择性要求。

通过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被选拔到复旦来继续深造学习的研究生都是很优秀的,都具有合格的前期学业基础。研究生们虽然来自我国不同的地区和学校,或会带有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但在选择时不应对他们有任何不同的附加标准。其实,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显示出成年人的特点,多半会有较独立的思维个性,在充分尊重他们多方位意愿的同时,需兼容而不是对可能显露出不同特点的研究生有额外的选择性要求。相信通过复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习和培养训练,他们都将会健康成长起来,被培养成为颇具复旦文化和学科特点的优秀人才,在我国乃至国际众多领域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做出长远的优秀贡献。

 

十分需要在老师和新老研究生们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和联系,循序渐进,促使他们较早接触课题,认识到复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特点,帮助克服困难,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能力。

复旦的许多学科领域都拥有较好的师资队伍,并经师生努力,在软硬件科研条件方面多年积累获得了国家较高强度的支持,这为研究生从事前沿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想必研究生们通过艰苦努力和择校比较,选择来复旦继续深造学习,是有其真诚追求的目标和理念,即通过在复旦攻读硕博学位,将促使自己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独立从事创新研究的能力方面,都会有质的提高,这是发自研究生们内心的学习初衷和优势。

然而,与较单纯传授知识的本科学习特点不同,除了课程学习外,研究生们还将参与承担国家项目,独立从事前沿课题研究,或难免会陷于既无合适文献可供参考也因缺少经验而屡遭挫折的苦恼中,甚至会有信心方面的困难。对在复旦学习以及从事国际前沿研究的挑战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这很可能是较普遍反映在研究生身上的早期认知缺陷。因此,十分需要在老师和新老研究生们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和联系,循序渐进,促使他们较早接触课题,认识到复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特点,帮助克服困难,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能力。相信他们都能取得优异的学习和科研成绩。

 

这些关系到研究生真实能力的培养细节一般都不会被描述在其毕业论文中,更不可能仅在追求较快速和多发表论文的目标过程中被实现。

追踪国际上各工业化国家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和制度,基于更高的水平和目标,不同领域对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内函丰富,而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十分复杂的过程。这不仅反映在较高难度系数的课程学习方面,而且将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极具创新意义的高强度科研活动中,都不是在较短时间内所能实现和完成的。

譬如,在复旦大学的光电子领域,实验类研究课题占有较高比重,对于众多新型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和制备,不可能都依赖现成的实验仪器和方法,而需要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较独立产生许多新的实验方法,包括设计和研制新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需要化较多时间在车间和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才能在甚至遭受失败的痛苦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研究经验。这些关系到研究生真实能力的培养细节一般都不会被描述在其毕业论文中,更不可能仅在追求较快速和多发表论文的目标过程中被实现。

 

 

个人简介

陈良尧,1950年生,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8-1990年在美国艾姆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曾担任物理系副主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应用物理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信息光电子功能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光电子功能薄膜制备和表征,光谱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太阳能器件的研制应用。擅长采用偏振光谱学方法和技术,对信息功能材料的光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偏振光谱系统。“先进偏振光谱和光信息获取技术”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速高分辨二维折叠光谱成像仪”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优秀成果。

组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本文选自《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第二辑)》书稿

文字: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博士生 臧恺岩

编辑:王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