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2016届本科毕业生江智宇同学获得“望道学者”称号
2016-07-01
2016年6月28日,2016年度“莙政-望道”结题典礼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希德报告厅举行,光科系2012级本科生江智宇、彭博及指导教师王松有、张浩参加了这一盛典活动,江智宇同学获得了“望道学者”称号并人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2012级同学在读期间共获得了七项各类大学生科创项目资助,其中“望道计划”项目五项,他们是江智宇、彭博、宋川、杨奎,林宇骏,指导老师分别是:王松有,沈德元,糜岚,何晓颖,张浩,一项“莙政计划”项目,穆泽林,指导老师倪刚,“曦园计划”项目一项:王金金和景越悦,指导老师王松有。其中江智宇,王金金和景越悦的项目已顺利结题,其它几个项目将在近期结题。
会后参加会议的同学和指导老师及教务处应质峰副处长合影留念。江智宇和彭博同学也针对他们开展的项目发表了各自的感想。
张浩、应质峰、彭博、江智宇、王松有(自左到右)
江智宇和指导老师王松有
FDUROP陪我走来
江智宇 望道项目(15058)指导老师:王松有
一年以来在获得FDUROP“望道项目”的资助后,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科研过程中提升了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解。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许多相关领域的文献,与导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遇到的困难与实验室研究生讨论,化难为易,最终顺利地结题。一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也得到过许多荣誉,我有幸遇到望道,并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逐渐克服了我的弱点。
之前因为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导致在科研上进展缓慢,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用的结果。后来我学会了进行计划和安排,提高了科研效率。有时在获得计算结果后未能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导致遗忘和重复计算,造成之前的努力出现了白费,后来我学会对计算数据进行详细标注,并妥当分类,及时提醒自己进行数据分析,事半功倍。刚进实验室时,在我遇到困难时,与导师和学长的交流还不足,不能有效利用师长的经验,导致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随着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增多,我更加主动地与师长进行沟通,多询问多思考,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在科研中,我在寻找文献来进行论证时做的不足,问题分析不够深入,但在王松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训练,我学会了进行文献调研,并融入自己的观点,做到了有理有据的创新。
总体上讲,我在科研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认识到了科研的乐趣与坎坷,并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希望在光学领域有所作为。再次感谢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为支持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而搭建的平台,感谢他对我的经济资助和学术鼓励;感谢光科学与工程系的老师与同学的指导与帮助,为我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科研环境;特别感谢导师王松有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不断勉励。虽然我即将毕业,但会在今后的科研中积极努力,继续奋斗。
彭博与指导老师之一张浩
我的望道项目课题是"掺杂二硫化钼的热学性质研究"。当时我大二升大三,张浩老师想开辟新方向,就给了我一篇App. Phys. Lett.的文章,让我花一个暑假去读,实际上真正读懂这篇文章,花了整整十个月,现在看来轻而易举的工作,在两年前只能读懂introduction的第一段。
正是抱着这种什么都不懂的心态,我申请了望道课题。当时自己的申请书可能自己都看不懂,所以申请完全就是试试手感。毫无意外第一次申请没有通过。为了早日通过望道申请,我直接加了几张自己算的二硫化钼能带图,证明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结果。虽然其实能带图和二硫化钼的热学性质关系不大,但第二次申请居然顺利通过了。
我最早的探索完全跑偏了,当时检索能力非常差,所以倒是在自旋简并和磁学现象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不过我们系的培养方案里比较缺乏相关内容,所以只能自己拿一本固体理论去旁听物理系研究生的专业课。固体理论第二章就是声子,所以我因缘际会的发现自己原来做的和望道题目一点都不相关。
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以后,我开始推公式,因为自己一直比较蠢,所以先把固体理论抄一遍,再把推不出来的公式抄十遍,然后再推,不懂的地方就查高等量子力学、理论力学书什么的,经常在图书馆坐一整天只推出一两个公式。然后我发现固体理论关于phonon和热学内容太少,只能找一些关于phonon的洋文大部头,张老师为了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帮我打印了好几本非常厚的书。我印象非常深的是那年我们班办光耀四栽,然后我一边听姚叔讲膜蛤段子,一边推费米黄金法则的公式,非常幸运的推成功了,于是我读懂了张老师最早发给我的那篇APL文章.
我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虽然当时一直在推那篇APL,但是为了防止推不出Boltzmann transport equation,所以还留了好几套预备方案,包括用Slack模型和Klemens公式什么的,这些理论确实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自己做了、写了、被审稿人拒了才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做、哪些东西可以写。
我一直特别感谢那些为我的文章提出很多意见的审稿人,哪怕把我拒了也没关系。写文章的目的对我而言更像是学习,让几个审稿人审审,提提意见,拒一拒,自己的物理境界就提高一点点。
当然我也特别感谢望道的老师,我的中期报告第一次没有通过,因为我比较强调成果,不擅长从物理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工作。我的第二遍中期报告可能也不是特别好,不过至少不会只有成果没有灵魂。一个好的报告不是让外行知道自己的成果,不是show off,而是让外行能听懂,能知道我的motivation而不是我的publication,所以我特别感谢望道的老师和评委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
总而言之我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多出色,也不喜欢被贴上大神学霸的标签。我只是复旦的一个工匠,和全复旦无数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工作的工匠一样,在自己微小的领域上默默耕耘、努力进取,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有所收获,如果幸运的话,还能让自己的成果投入创新、投入应用,造福更多的人。如果说我的经历确实有什么比较unique的地方,就是我非常幸运的获得了无数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不管是建议、支持、表扬还是批评。我不善言辞,也没啥套路,要表达的就是衷心的感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