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庆:我国第一支X光管研制成功者-复旦光学创始人
2012-11-22
1953年12月27日,《解放日报》载:“复旦大学物理系爱克斯光管研制实验室研制热电子式爱克斯光管(嵌有钨靶)成功。研制成功的管子点性能十分稳定,能耐高电压九万伏以上,电流可达十毫安……”由我校物理系周同庆教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支X光管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光学界。
周同庆1907年出生于江苏昆山,1929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秋赴美国Princeton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部深造,并于193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怀着对祖国教育、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在1933年离美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36—1943年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系主任。1943年起转入当时的重庆国立交通大学。1946年,该校迁到上海后,他先后担任物理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调入我校工作,历任物理系系务委员会主任、光管研究室主任、光学教研室主任,还曾担任复旦大学工会主席。
周教授专长光学和光谱学、气体效电等离子体和物质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在光谱学的研究上有很高造诣,是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早在1931—1933年,他就开展了光谱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及论文《气体效电管的一个实验现象》及《二氧化硫分子的光谱》分别在1933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及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发表。1940年在四川中央大学工作期间,他应用声波技术测量长江航道的深度和距离,并研制出“磁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的回声测探仪”。1950年,周教授接受国家任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亲自主持了国产X光管的研制工作。1952年,我国第一支X光管研制成功,很快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真空技术的发展。五十年代后,周教授在气体效电等离子体光谱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的工作,在我国建立了“等离子体物理”这一新兴学科。1961年他与许国保等出版了《受控热核反应》一书,对推动我国现代化科技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56年,周教授去北京参加我国科学发展规划的讨论,与王大珩教授一起主持制定了我国光学学科的发展规划。1957年,他邀请全国著名大学的光谱学教师来复旦研讨教研工作,对我国光谱学的发展和光谱分析在国民经济上的应用起了促进作用。
周教授在我校物理系长期担任光学教研室主任,为光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无数心血。他治学严谨,思想敏锐,很重视实验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在教学和科研中对己对人都非常严格。在执教的50多年里,他一贯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亲自讲授多门基础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他参加翻译的《原子物理学》作为我国综合性大学的统一教材,在建国初期高校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他作为我国首批研究生导师开始招生,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专门人才。此外,他还倡导并主持以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1989年2月3日,周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2岁。他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他对我国光学事业的贡献、他的严谨作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人物小影
周同庆(1907-1989),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最早的光学、真空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者之一。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大物理系教授。1936年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43-1952年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任我校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常委。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物理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http://news.fudan.edu.cn/2005/0316/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