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生物医学
2022-11-21

高通量生物分子互作平台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费义艳课题组发展了基于生物芯片和斜入射光反射差(OI-RD)技术的无标记高通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平台,并在药物筛选、病毒检测等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019年与复旦大学生科院合作,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的药物研发原创概念,文章发表于《Nature》,Nature, 575, 203–209(2019), 并入选年度10大论文。

光流控微泡微腔传感器实现超灵敏生物分子特异性检测

       吴翔教授课题组利用全封装型光流控微泡微腔传感器,通过外参考技术校正激光器自身漂移和降低系统的噪声,实现了对超低浓度生物分子的特异性检测,该系统所能检测到的BSA和D-biotin的最低浓度为1 fg / mL(分别为15 aM和4.1 fM)。该方案有效地解决测量系统长期稳定性问题,实现实时动态超高灵敏的特异性测量,到达无标记光学生物分子特异性检测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以Ultra-sensitive biomolecular detection by external referencing optofluidic microbubble resonators 为题发表于Optics Express [27 (2019) 12424-12435]上。

高品质因数导模共振传感器

       吴翔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两种具有高品质因数(>103)的高性能导模共振传感器,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传感器提升了一个量级以上,到达了国际领先水平。该传感器结构的制作流程简单,成本低廉,结构稳定,可大批量生产,这为高性能导模共振传感器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materials》、《Optics Express》及《Nanotechnology》等期刊上,并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自体荧光用于早期癌症诊断

       糜岚课题组采用组织自体荧光寿命成像和光谱学等方法,监测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水平变化,将代谢异常用于早期癌症检测。该方法对宫颈癌、早期肺癌、宫颈癌前病变等都展现出良好的结果,并且这种光学方法无需标记,比传统病理方法大大节省时间。上述工作发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Biophotonics, BBA Clinical, IEEE J. Sel. Top. Quant.等,并申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部分工作获得了Biophotonics.World的特邀报道。